fom cp1897.comookinfo:哈佛大學兩個男性學者,專長於男性心理治療,合著了一本書,名為《該隱的封印:揭開男孩世界的殘酷文化》(Raising Cain: Potecting the Emotional Life of Boys),主旨是說明“每一個男孩和女孩一樣敏感,但他們被對待的方式,彷彿就像個沒有感覺的石頭”。每一個男孩長大之後,又再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他們的孩子。在我們的社會裡,男性被冠以“雄壯”、“冷靜”的形容詞,他們必須努力工作,建立強人的形象。這些不自覺的要求,形成強大的社會壓力,促使男孩子竭力遮掩及壓抑情感,最後變成憤怒,但他們的內心世界其實是充滿恐懼及怯弱,“今日的憂傷男孩,將會是明日孤獨及苦澀的男人”。翻開序言,深深觸動了我:“許多男人不斷努力,卻無法按照心目中的形象,成為理想的父親。他們充滿自責,滿載恨意,轉而不停地責難自己的兒子。”回首自己,孩子漸長,懂得拒絕,開始迴避我的教導,還說怕我,令我不是味兒,又不自覺地挑剔起來,...
fom cp1897.comookinfo:
哈佛大學兩個男性學者,專長於男性心理治療,合著了一本書,名為《該隱的封印:揭開男孩世界的殘酷文化》(Raising Cain: Potecting the Emotional Life of Boys),主旨是說明“每一個男孩和女孩一樣敏感,但他們被對待的方式,彷彿就像個沒有感覺的石頭”。每一個男孩長大之後,又再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他們的孩子。
在我們的社會裡,男性被冠以“雄壯”、“冷靜”的形容詞,他們必須努力工作,建立強人的形象。這些不自覺的要求,形成強大的社會壓力,促使男孩子竭力遮掩及壓抑情感,最後變成憤怒,但他們的內心世界其實是充滿恐懼及怯弱,“今日的憂傷男孩,將會是明日孤獨及苦澀的男人”。
翻開序言,深深觸動了我:“許多男人不斷努力,卻無法按照心目中的形象,成為理想的父親。他們充滿自責,滿載恨意,轉而不停地責難自己的兒子。”回首自己,孩子漸長,懂得拒絕,開始迴避我的教導,還說怕我,令我不是味兒,又不自覺地挑剔起來,不時因小事而作出嚴厲批評。另一位作者表白,他常常擔心兒子,但又覺得自己虛偽,拚命地鼓勵其他父母要多陪孩子;但是,“回首檢視自己的生活,發現自己和父親一樣地埋首工作!”
本來是兩個大男人的書,但奇怪得很,在序言裡,我好像聽著兩位母親在說話,細述他們的成長,剖釋男孩的壓抑。他們希望現代父母“建立起一套男孩所喜歡的、深切的、親密的情感語言,築起溝通的管道,協助男孩們順利渡過青春期的狂風暴雨”。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