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百家杂谈, 时间: 2010-11-08, 关注 924 ℃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它实际上是一种疾病,既是身体上的病,也是一块心病。我们的情绪变得很脆弱,稍微受到点什么影响,不是浮躁已是忧郁缠身,或者从“无病”(猜疑中)发展到了“有病”。也总会听到别人说“活着很累”“无聊而空虚的日子”“为什么每天过的不如意?”“感觉很不好”“好茫然”“哎,人啊……”叹息因此是会传染给人的,也是最无力的表现形式。心境不同,人表达的情感不同。而心情亦可拿来作感觉解释,然而现代人说累感到不快乐却是事实,不信你在网上发个帖问一下“今天,你高心”?
心情好或坏也属于“亚健康”的范畴,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书市里的“心灵鸡汤”架子上摆的有《谁付给我们好心情》《改变心态成就一切》《心灵私房书》《心灵的宁静》《走出抑郁》《不再疲惫》《科学探索:快乐由什么决定》《锻炼你的心境》,等等等等。无论这些书以何种速度上市,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现代人尤其是都市人心灵的疲惫和贫瘠,他们需要更多更优质的 “心灵鸡汤”来弥补身体和精神缺乏的营养。
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戴维森博士是一位心理学家,他认为人的大脑情绪天生有别,人的大脑有“快乐型”和“忧郁型”之分,一半决定因素来自基因,另一半则可通过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日常行为控制和调节。
那么从“另一半”来论人的心情,其实也可由自己来控制,只要你对环境(好的或坏的)有所选择和有所抵制的话。正所谓“内心平和,世界大度”,这是一种高深的境界。要做到内心平和并不容易,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上,你就要生活、消费和工作,只要活着就要承担压力,这是事实。然而,我们却不应让那些压力来压垮自己,或者说让心情长久处于失落的压抑的状态,这样真的的很难面对。这样学会给自己减压的同时,也要不断掌握心理方面的知识,承担你自己比充实更重要。
总有些思想会让我们不快乐,或许是脑海里想的太多,还是本身承载的责任过多?在学会给自己减压的同时,更要让心境坦然自若。世间很多事情原本不可强求,有时候脑海里想的太多会催生衰老,对自己是不健康的。保持好的心态比什么都重要。虽然“心态决定一切”这句话有些绝对,但那个人在创造出这句话的时候,证明它曾经更好存在的神奇。因为正是心态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改变了看法就意味着改变了做法和生活习惯,人的性格和品性也在潜移默化中被改变,然后我们的所为与心情必然走向不同的结局。
快乐有时候只是一种感觉,是精神上的真正富足,或者你就将它当作感觉,这是很感性的东西,感性的东西越容易改变。改造快乐是一个心情相互交替的过程,培养好的心态训练自我的乐观的方面。你可以尝试悲伤的难受,却亦可以努力地快乐,主宰快乐便可 “我的地盘听我的”。当然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是极其重要的一面,切勿和他们闹矛盾、闹分裂和唱反调,因为是他们的存在你才会活着和生活,请相信。
当心理因素在作怪时,则是因为外界发生太多的改变,内心则相应地想的过多,是怎么样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乱想些没有意义的东西,否则它还会把你打垮。不良思想积累多了不好,当它有爆发的征兆时,你就要随时排除这些“体内垃圾”,将他们驱逐到太平洋上去。
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却也容易受到思想的影响,人是讲究面子(工程)和体面(装潢)的,而心情也总是要左右一些东西,我们的处世一定要有原则,一定要保持自我的底线。
我的朋友们,很多时候我们其实是快乐着的,我是在和你们聊天、谈心,你们说“心情好好的,怎么一下想多了,糟糕极了”,这是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决定和演化。哲学里主张,物质决定精神(即意识),精神反作用于物质。物质即很大的空间、时间(宇宙)和存在,我们的吃穿住用,金钱、权利和地位,都将是物质性的东西。而精神?心情、满足、空虚、幻想、美好、感觉、精神……将“好的精神(意志和精神)”发挥在物质上有时产生巨大的力量,人们可以积极生活和追逐梦想。当社会更发展到更现实时候,物质起到的作用似乎很大很大,我们得不到什么(物质)的时候,则可以用精神来安慰心灵,用意念来支撑信念,用淡然心态维持活着。终归要拥有一颗平常心,安静、自在和自我的追求,自我生活需要不断地锻炼和修养,古代教育家常主张“修身”尤其如此。这样精神上的富足无与伦比,更是一种伟大的信仰支柱。
经过一番深浅论述,原来你并非不快乐,只是心态左右了太多重量,当“个体精神”反作用于物质时,我们便可以“悠然见南山”,我们就可以快乐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