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病说出来

来源: 心晴网, 时间: 2011-05-19, 关注 603 ℃


有人说“巨大的灾难让所有人都容易‘心伤’”,这句话说得很对。地震不仅会让灾区人民“心伤”,而且也可能会让非灾区的人产生心理问题,比如恐惧、焦虑、抑郁,等等。

◎核心提示

随着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压力的增大,患有不同程度心理疾病的人群日益庞大。特别是在经历了大灾难后,如何保护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近日,著名心理医生甘露春根据自己十多年临床经验,从众多案例入手,分析常见心理疾病的特征,并就如何树立正确的健康心理观念,如何学会正确对待心理疾病等内容出版了图书《心病谁没有》(鹭江出版社),为我们提供一把解开心结打开心锁的金钥匙。他的主要观点是,很多患有不同程度心理疾病的人不愿承认自己有病,不肯就医,以致病情加重,久治不愈。其实,心理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观念。只有大胆说出“我有病”,才能真正打开心结,快乐做人。

近日,记者特别就灾后人们应如何做到关注心理健康的等问题采访了甘医生。

记者:2008年汶川地震后,您参与了搜狐连线心理专家组,给灾区人民的心理健康做了很多有益的指导。这次玉树又发生了地震,地震对灾区人民的身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甘露春,会给灾区人民的心理蒙上一层阴影,他们有些人会变得冷漠、麻木,而对环境与他人少有反应;有些人则会产生许多的情绪反应,如害怕、无助感、悲伤、愤怒、重复回忆、失望和希望,等等;还有些人会出现不舒服的身体症状,如疲倦、发抖或抽筋、失眠、呼吸困难、做恶梦、喉咙及胸部感觉梗塞、心神不宁、恶心、记忆力减退、肌肉疼痛(包括头、颈、背痛)、注意力不集中、晕眩、头昏眼花、月经失调、心跳突然加快、反胃、拉肚子,等等。

记者,还需要心灵上的抚慰,那么我们如何对其进行心理干预?

甘露春,危机心理干预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危机干预的时间一般在危机发生后的数个小时、数天,或是数星期。

在地震期间,有效的危机干预就是帮助人们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或稳定由危机引发的强烈的恐惧、震惊和悲伤的情绪,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增进心理健康。

为了进行有效的危机心理干预,必须了解人们在危机状态下有哪些心理需要。在地震期间,人们会更关心个人基本的生存问题,如环境是否安全、健康是否有保障等;会担心自己及所关心的人(如父母、亲戚、子女、朋友、老师);有的人想吐露自己对突发事件的内心感受;有的人渴望生活能够尽快安定,恢复到正常状态;有的人希望得到他人情感的理解与支持,等等。这些心理需要为危机心理干预提供了依据。

记者“巨大的灾难让所有人都容易‘心伤’”,甘医生,您怎么看待这句话?地震让灾区人民“心伤”毋庸置疑,对我们这些非灾区的人来说,地震也会让我们“心伤”吗?

甘露春。地震不仅会让灾区人民“心伤”,而且也可能会让非灾区的人产生心理问题,比如恐惧、焦虑、抑郁,等等。

首先,参与救援的武警官兵、医务人员、志愿者等可能会产生心理问题。一般来说,接触的时间越长,每天接触这些画面越多,受创感就越强。其次,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的报道,地震也变成了全国人民的心理灾难。

记者,对于那些在一线救援的人,或见了灾难画面就失控的电视观众,您有什么建议呢?

甘露春。我还想提醒一句,在帮助灾区人民的同时,也要注意疏导自己的情绪,在灾区待的时间不宜过长。对于那些看灾区报道或画面就难以自控的人,应该尽量不要去看。

记者,还可以使人们产生哪些心理疾病?《心病谁没有》中说很多久治不愈的怪病其实都是心理疾病,您给我们说说这是怎么回事?

甘露春,地震这样的巨大灾难容易让所有人“心伤”。房屋倒塌、财物损失、亲人亡故等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被掐断,无疑带来巨大恐慌。因此,如果不及时疏导情绪,不及时给予治疗,就很容易患上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严重的甚至会精神分裂。

情绪和压力是影响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如果情绪和压力有问题,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很多种疾病都与精神因素有关。比如心慌、心跳,或胸闷,我们一般认为是心脏病,但并不一定全是心脏病。如果经常有这种症状,经过系统检查又无器质性病变,反复服药却不能改善病症,就可能是心理疾病了。再比如胃痛,我们认为必定是胃病,其实临床中有很多用各种胃药总也治不好的患者,多是焦虑症和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