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经典

来源: Lily的网易博客, 时间: 2010-11-07, 关注 857 ℃


人格心理学经典

1. 独身生活方式可能有其方便之处,在一段时间里可能令人愉快,但假若一个人不能超越这种生活方式,就会导致情绪和个人满足感发展的严重滞后。——埃里克森

2. 简言之,做父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我们的社会中,尽管养育孩子是我们面临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但在这方面缺乏培训,对什么人能养育儿童、怎样养育儿童都没有规定,其结果是,很多儿童缺少个人价值感,他们对父母感到害怕,不知道怎么与他们相处,他们担心因他们不理解的原因而受到父母不公正的惩罚,他们感到不安全和不适应,他们渴望温暖,他们需要支持,但却得不到。这些儿童感到迷惘、害怕、焦虑。——凯伦.霍尼

3. 拥抱自由的关键是自发性——经历并表达出我们真实的欲望。当我们知道我们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别人期望我们做什么的时候,我们表达出了内在的感情。——弗洛姆

4. 我们是单个的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要负责,要找到我们人生的意义,正是这样一些观念,使许多人感到恐惧,宗教使他们能逃避这种恐惧。因此,与某些人将自己与有权力的政治和社会力量联系起来的原因一样,焦虑和不安全感使某些人转向宗教……---弗洛姆

5. 成人的依恋类型分为

1)、安全型的成人,他们很容易与人相处及信赖对方(既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

2)、回避型的成人,他们怀疑那些说爱他的人,害怕离他们太近会受到伤害。他们也因分离不可避免而害怕付出情感(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他人。不怕被抛弃,但害怕亲密);

3)、焦虑—矛盾型的成人,他们对同伴的爱缺少安全感,以致过于苛求对方,他们太希望受到注意以致于吓跑了同伴(相信他人,而不相信自己,需要依靠别人的肯定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不怕亲密,但害怕被抛弃);

4)、恐惧型的成人,这些人认为自己不值得爱……回避与他人的亲密关系,因为他们害怕被拒绝的痛苦(既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他人)。

依恋类型会影响我们的爱情关系……但我们应该为那些不安全型依恋的人说几句宽心话。当这些人进入一个安全的长期的成人人际关系时,他们要想改变自己的依恋类型也是可能的。

6. 存在主义哲学家认为,人们最终要对所发生的事情负责,这就是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基础,它能说明我们为什么经常说“我必须”这句话,例如“我必须去上课”、 “我必须去见朋友”等。其实,我们不一定非要干这些事,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不做任何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指出,在特定的时刻,行为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7. 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状态;它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罗杰斯

8. 多数人是在有条件的积极关注环境中浙大的。小时候,我们的父母或监护人给我们爱和支持,但这些都不是无条件的。就是说,大多数父母都只是在孩子们满足了自己的期望的时候,才会爱他们。当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满意的时候,他们就收回他们的爱。孩子们逐渐懂得,只有做了父母想让他们做的事情,才能得到父母的爱。孩子们需要的积极关注是以他们自己的行为为条件的。——罗杰斯

9. 达到目的可以获得有能力的感觉,但是真正的快乐是在过程中而不是取得成功之后……只有当我们努力在每时每刻发生的体验中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乐趣的时候,真正的幸福才能够来临……到达目的并不是终点。奋斗过程才能带来享受。幸福来源于控制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屈从于社会准则或他人的要求。

10. 自我表露与主观幸福感间的因果关系是双向的。一个人之所以能够自由地向别人表露自己的信息,是因为他本身是心理健康的人,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也得益于对朋友、爱人的自我表露。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的关键,是使自己更透明。我们要愿意并且能够向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充分地表露自己。当然,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我们通常会尽力避免别人发现我们身上的许多不被人喜欢的人格特点或者坏习惯。我们害怕会使自己陷入难堪的境地或者失去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的尊重。但是,所有这些欺瞒的结果是使我们更加担心,永远害怕别人发现真正的自己……人只有通过自我表露才能逐渐地真正认识自己。通过把感情转变成文字,我们会更加认识这些情感,仅仅在头脑中思索这些情感是达不到这种认识的……用词汇来表达内心的感觉将使人“看见”自己的情感,并且能更有效地对待它们。——朱拉德(Jourard)

11. 男性和女性只有在适合自己的社会性别角色范围内表露时才被接受。对于男性来说,这通常意味着保留信息(隐忍、沉默);对于女性来说,则意味着开放和表露,但只是在有关社会认为是适合女性探讨的话题上……或许随着传统性别角色逐渐被弱化,男性和女性和他们的朋友交流时都会感到更加自由。

12. “当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比预期的更小或更不满意时,孤独就会出现”——你可以与别人只有很少的接触,但只要你对此满意,就不会觉得孤独。相反,即使你已经有了很多朋友,但只要你仍然感到需要更多更深刻的友谊,你依然会觉得孤独。

13. 心理学家很少能找到一个统一的答案解释人类行为……但关键问题并不在于“哪个理论是正确的”,而在于“这些观点会怎样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

===========================================================================================

完美主义是一种“自我保护”

完美主义的另一方面是“自我保护”,假如一个人缺乏自信,生活上屡遭挫折,那么他的安全感会受到伤害,这种伤害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来补偿,“企望毫无瑕疵的结局”,可以让自己免受他人的责难和非议。无形中,“完美”成为了保护自我的美丽借口。我们也会发现,在生活中每一样事情都做到尽善尽美的人,未必是一个“强者”。

不是所有的完美主义都是自我保护

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完美主义者都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相反它是一种自信,对事情的品质有着极高的自我标准。追求完美的意念索绕在心头,会成为促人上进的动力,促使他们一生都朝此奋斗不息。因此,历史上有很多杰出的名人都是完美主义者。

如何不为完美主义所累?

完美主义既是动力,同时也是压力。由于完美主义者对不完美的事物不能置之不理的态度,他们似乎具有一股与生俱来的冲动,将这股精力投注到那些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上面,努力去改善它们,尽量使其完美,并乐此不疲。Psytopic.com

而实际生活和工作过程中,不完美此起彼伏,以至于完美主义忙于应付,同时又深感手中有太多大多的计划要实施。这种感觉日积月累,会让人产生挫败感,甚至会陷入碌碌无为或愤怒的极端状况中而无法自拔。

Psytopic的建议是:

1.完美主义的对象,应该有所选择。就如Psytopic的一位完美主义成员所说:“完美主义不是问题,不分事情轻重大小地完美主义才是问题”。

2.考虑修正自己的过高要求,接受不完美。对完主义者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但是要忍受这一点带来的焦虑更难。如果难受了,是不是可以考虑那句通俗的话?“如果不能反抗,那就闭上眼睛享受吧”。

=====================================================================================

不少人喜歡與快樂、有安全感的人交朋友。以色列心理學家說,有危機感的伙伴也很重要,因為他們對潛在危險更敏感,能在危急時刻發揮作用。

這項研究結果由美國《心理學展望》雜志發表。

背景解析

相關研究指出,當今人類可以按照『依附風格』分成兩類:情感上有安全感和無安全感。

依附風格為『有安全感』的人傾向於認為世界是安全的,他們的樂觀心態有助於注意力集中、不受負面想法乾擾。他們合群並表現良好。人們在戀愛關系中更青睞這一類型的伴侶。

沒有安全感的人也可大致分為兩種類型:『焦慮型』喜歡『粘』住對他們意義重要的人或物,『逃避型』喜歡獨自解決問題,而不願意和伴侶、搭檔共同面對。

先前研究顯示,有安全感的人在生命各階段具有更多適應優勢。但是,普通人群中仍大約有一半為『沒有安全感』的人。那麼,為什麼人類沒有全部進化成有安全感的類型?為解開這個疑惑,研究人員專門進行研究。

實驗為證

研究人員把實驗參與者分成多組,讓各小組分別進入單獨房間。房間裡藏有制煙機,開啟後可造成起火假象。

研究結果顯示,有『高度不安全感』成員的小組更快注意到煙霧並作出反應。具體來說,有『高度焦慮型』成員的小組最快注意到煙霧,有『高度逃避型』成員的小組最快對危險作出反應,比如逃離房間等。

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5日援引研究帶頭人、以色列海爾茲利亞新心理學學院實驗心理學家艾因-多爾的話報道:『有安全感的人有一些劣勢,他們反應速度和行動速度都較慢,因為他們需要先組織安排。』

進化優勢

艾因-多爾說,依附行為是一種生存適應力。

舉例來說,嬰兒必須依靠父母否則無法獨立生存。當哇哇啼哭的嬰兒在父母的安撫下恢復平靜時,他就學會了因為愛和支持而信任別人。有些家長沒有時間精力對孩子作出回應,孩子就得學會照顧自己。

研究人員認為,當較為親密的關系面臨威脅時,依附風格不同的人會對安全情況做出不同判斷,反應也各不相同。身處其他險境時,這一特質同樣會影響人們的感受和適應情況。

與成員依附風格單一的群體相比,同時具有兩種風格成員的群體優勢更大、更容易生存。因此,『混合群體更具生存優勢』這一觀點可以解釋為何人類群體中半數人有『不安全感』。

========================================================================================

自我界限是指在人际关系中,个体清楚的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利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又不侵犯他人的空间。

从心理发展上看,自我界限是逐渐形成的。胎儿在母亲体内,他感觉到和母亲是一体的,母亲就是他,他就是母亲的一部分。出生以后,虽然在肉体上与母亲已经分开,但在心理上仍然是连在一起。没有母亲和母亲的替代者,他一天也活不下去。

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与母亲心理距离也就越来越远。成长的过程,也就是与母亲在心理上分离的过程。分得越开,也就意味着成长的越好。遗憾的是,好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与母亲一部分分开,另一部分还在一起的状况,这是一种不安全的成长。换一种说法,就是处于这种状况的人,他的自我与母亲之间的界限不清楚。

这种界限不清楚的状况会投射到他的所有人际关系中。具体表现是:一方面,他会过多地在他人面前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过分的渴望他人了解自己,并过度的依赖他人,希望他人在本来该自己做决定的时候代替自己作出决定;另一方面,他会过多的想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以便获得与别人融为一体的感觉,还想让别人依赖自己,希望参与别人即使是很私人化的决定,等等。

在自我界限不清楚的人的内心里,总是存在着成长与不成长之间的冲突。成长的力量是巨大的。曾经有科学家做过植物成长的力量的试验:用一些较薄的铁条捆住一个小南瓜,小南瓜慢慢的长大,轻而易举就把铁条绷断了。然后逐渐增加铁条的厚度,直到铁条的厚度到了预计值的十倍时,才没有被綳断。植物的成长力量都如此惊人,人的成长力量就根本无法测量了。想想一个一岁的小孩能做什么,再想想一个30岁的男人能做什么,就知道成长是怎么回事了。

但是不成长的力量同样也是很大的。这是因为,不成长有很多的好处。第一个好处就是安全。小孩在学步的过程中,走几步就回头,抱住妈妈的腿,那是为了安全,再长大一点,打开自己家的房门,看见陌生人走过,把门一关,又跑回来抱住妈妈,那也是为了安全。在孩子心中,只要与妈妈融为一体,就什么都不怕了。这种心理会保持到成年,一个没有充分成长的成年人,他会下意识地感觉到,只要跟另外一个人变成一个人,就会有安全感。自我界限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变得模糊不清了。成长从来都是以丧失安全感为代价的,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其重要性仅次于人对食物和性的需要,所以对安全感的追求,可以强大到与成长的力量抗衡的程度。

不成长或者说自我界限不清的第二个好处是,可以获得想像的、虚假的温情。从生理的角度看,当我们用手触摸边界很清楚的物品,比如表面光滑的硬物时,我们的感觉是它是它,我是我,较少有交流的体验。但当我们触摸一件软的、毛茸茸的物品时,我们就会感觉到与该物品在某种程度上的融合和某种意义上的温情。心理上也是如此,在我们觉得与一个人没有边界的时候,我们就会自然地感到来自他的温情,即使这温情是我们自己想象的,也可以暂时的帮助我们抵御人世间的风寒。

自我界限不清的第三个好处是,可以控制他人。当然,这种控制感也是想象的,虚假的。需要这种控制感的原因是,自我界限不清的人往往都不太自信,他不能肯定别人会对他好,所以需要控制他人的态度,这样可以让自己感到有信心一些。

大家已经看的很清楚,这些好处实际上不是真正的好处。如果把安全感建立在他人身上,这样的安全感是很不稳定的;假想的温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露出其原来的面孔,结果是更令人难以接受的冷漠;而假想的控制感,会使人觉得自己对他人有巨大的权利,这迟早会导致关系的破坏。不仅如此,在他控制别人的时候的感觉,言行举止都会过多的考虑别人会怎么想,就好像在为别人而活着。

只有成长本身会带来真正的安全感。因为这种安全感是建立在自己的能力之上,所以它非常稳定可靠。当然,即使是一个成长得很好的人,也会需要温情,但是他所感受到的温情是真实的,不带任何虚情假意。至于控制感,他可能根本就不需要(理性的控制除外,比如作为行政首脑对下属的必要控制),他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别人对他的态度的好坏,对他的自信心没有任何影响。

要在心理上划清与他人的界限,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久的努力。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自己在哪些看法、情感和行为上与别人的界限不清楚。然后一条一条慢慢地在那些不清楚的地方画上清楚的线。这样做虽然会有些痛苦,但也会有更多的成长的喜悦。

自我界限清楚的人,并不意味着他不需要别人,也就是说,他并非在任何情形下都自己承担一切,拒绝别人在情感上和行动上的支持。自我界限清楚意味着一个人与他人接近,但没有近到他失去自己的程度,也没有近到把别人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的程度,他还是他,别人还是别人;与此同时,他也不会离别人太远,不会远到丧失爱自己想爱的人的能力和可能性,在他真正需要的时候,他会从别人那里获得不虚假的安全感和温情。

即使在夫妻之间、父母与儿女之间、朋友之间,每个人也都应该有清楚的自我界限。也许会有人说,在这样的亲密关系中把界限弄得那么清楚,会不会使关系变得冷漠?回答是不会的。因为自我界限的清楚,并不意味着没有情感。而且,两个都有着清楚的自我界限之间的情感交流,才是最深厚、最真实和最有价值的。

让我们近一点吧,因为我们都互相需要,但也不要太近,不要近的分不清哪个是你,哪个是我;或者我们互相远一点吧,但是不要远的在我们彼此需要爱的时候,听不到对方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