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Lily的网易博客, 时间: 2010-11-10, 关注 777 ℃
袁勇贵
生活中,我们常常遭遇焦虑。应付考试时,当众发言时,与人相识时,面临人生重大难题和选择时……几乎任何一个与我们的生存与发展有关的情境以及超出我们预料之外的情境变化,都有可能引发焦虑。当然,有极少数人,即使什么都没遇上,也仍然会常常感觉焦虑。
一、焦虑的概念
焦虑(anxiety)是一种情绪状态。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它与恐惧一样都具有动机性后果。焦虑和恐惧这两个名词都采自日常生活语言和文学语言。因此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它们至今还缺乏科学的准确性。一般说,在心理学中通常把有明确对象的不安、担心和忧虑称为恐惧(fear),而没有明确对象的恐惧就是焦虑。因此焦虑是根本找不到任何对象的恐惧。由此可见焦虑这种情绪状态,是恐惧的一种特定类别。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精神科袁勇贵
另外,焦虑与烦恼不同,烦恼主要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而言,而焦虑是指向未来的。焦虑时有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激活,但也不同于应激 (stress),因为焦虑的主题是危险,当个体知觉到危险时就有焦虑产生,而应激可在各种内外刺激时发生,不管刺激性质是不是具有危险或威胁性质,甚至愉快的事件也会产生应激。由于人在焦虑时都能意识到自己处于焦虑状态,每个人都可以在主观中将焦虑同疼痛、悲哀、抑郁等痛苦体验区分开来。一个人可能不知道自己焦虑的原因,但他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焦虑情绪,不能体验到的焦虑实际上是根本不存在的。
Lewis(1957)基于文献复习和临床实践,认为焦虑作为一种精神病理现象具有以下特点:(1)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主观上有恐怖或与恐怖密切相联系的体验,如提心吊胆和不安的情绪;(2)这种情绪是不快的,可以是一种死在眉睫或马上就要虚脱昏倒的感觉;(3)这种情绪指向未来,它意味着某种威胁或危险即将到来或马上就要发生;(4)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威胁或危险,或者用合理的标准来衡量,诱发焦虑的事件与焦虑的程度不相称;(5)与情绪体验存在同时,有躯体不适的特殊感觉,如胸闷发紧,嗓子发逼发堵,感觉呼吸困难,两腿无力等;(6)伴有明显的身体功能障碍,如口干、出汗、竖毛,震颤、颤抖,呕吐,尿急尿频,心悸,头晕等。有些表现是在正常情况下受着意志控制的,如来回走动甚至奔跑,坐立不安,喊叫,突然排大便等。
二、焦虑的两面性
焦虑的积极作用有4个方面。第一是信号功能。它向个体发出危险信号,当这种信号出现在意识中时,人们就能采取有效措施对付危险,或者逃避,或者设法消除它。当焦虑产生时,人的自主神经系统被激活,心血管系统活动加强,肾上腺的分泌增加,表现为心跳加速,感觉发冷或发热,呼吸急促,同时伴有紧张、担心、害怕等体验。由于这类身心体验让人很不愉快,因而会在瞬间调动起人们摆脱焦虑的强烈动机,并充分调动人的潜能,使人的注意力更集中,反应更敏捷,思维更灵活——去有效应付面临的困境,以尽快降低并摆脱让人不快的焦虑感。可见,焦虑提醒人们警觉已经存在的内部或外部危险,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保护性的作用。第二是动员机体处于战斗准备状态。焦虑发生时受植物性神经支配的器官产生兴奋状态,警觉增强,血液循环加速,代谢升高,为采取行动对付危险作出适当准备。第三参加学习和经验积累的过程。焦虑帮助人们提高预见危险的能力,帮助人们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学习应对不良情绪的方法和策略。适度焦虑时行为的效能可能更好。第四适当焦虑可提高认知速度。认知速度(cognitive speed)同样受焦虑的影响。研究证实,认知速度与焦虑呈倒U字形关系,即低焦虑时认知速度居中,轻度焦虑时认知速度最快,高焦虑时认知速度最慢。
因此,适度的焦虑是有益的。只有焦虑过度,焦虑无明确的诱因或只有微弱的诱因时,才能视为病理性的。病态焦虑会使人长期处于与处境极不相称的痛苦的情绪体验之中,使人总是提心吊胆,被无名的恐惧、担心和忧虑所困扰;任何一个微小的事情都能使他作出最可怕的联想,如家人迟归会被想象为发生了车祸,工作中的小过失被夸大为会被革职的重大事故,就这样,在无名焦虑和预期焦虑的夹击下,受尽煎熬,植物神经系统也有可能出现严重紊乱,以至于经常出现心悸、头晕、浑身无力、胸闷等功能性障碍。
焦虑就是这样一把“双刃剑”,它可能保护我们又可能伤害我们,但如果我们对它的特点有了充分而全面的了解,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情绪,从而在缓解和预防焦虑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正常焦虑和异常焦虑的区分
“没有焦虑就没有神经症”,焦虑被认为是神经症性障碍必有症状。这些病人为了回避焦虑或减轻焦虑,耗费了巨大精力和时间,这些精力和时间本来可用在有用的和重要的事情上。并且由于回避或减轻焦虑的即时性后果,使神经症性行为得到强化,他们不能有效地解决产生焦虑的原因,不能学习使他们能有效应对焦虑的新行为。原本生活中产生焦虑、恐惧本来是自然的事,这些体验和疼痛一样是令人痛苦的,但又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不应当试图否定、逃避它们,因为一直逃避的结果,不但问题得不到解决,神经症性行为反而延续下来了。
因此,对焦虑的研究和探讨对于精神病理现象的了解具有关键和决定的意义。但是对焦虑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并非容易,因为这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特点和状态。Scheier IH.及Cattel RB. (1957)认为参与焦虑的变量至少有815个。焦虑与人格特征、动机、情绪等许多主观体验及多种多样的心身状态都有密切关系。目前临床心理学家已对区分正常焦虑与异常焦虑做了尝试。不过,这种区分主要是从个人的体验和行为来讲的。
焦虑具有含糊不确的对象以及趋于动作的动机效应,这二个特征对正常焦虑和异常焦虑都是相同的。那么不同之处何在于它们的区别在于:①体验的持续时间长短及程度的深浅:正常焦虑持续时间较短,程度较浅。②焦虑产生及消失的条件:正常焦虑的原因经治疗者的分析和解释可以弄得比较清楚;异常焦虑则找不到真实的原因。正常焦虑可以被某些活动所代替;某些活动也能减轻异常焦虑,但消减后又复现,来去突然。正常焦虑在得到安慰及鼓励、原谅及宽恕后就心情平静了;异常焦虑也有安慰和鼓励的需要,但由此并不能消除异常焦虑。虽然我们可以从比较看出某些差别,但上述这些特征的区分实际上都是不甚严格的。
四、焦虑的分类
(一)弗洛伊德(S.Freud)对焦虑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按焦虑的不同来源,把焦虑分为三类:
1.现实性焦虑:指“对于危险——或预料中的外来的伤害——应有的(恐惧)反应”,产生于对外界危险的知觉,如人们害怕毒蛇、持有凶器的暴徒和失去控制的汽车等。
2.神经症性焦虑:人们体验到的焦虑其原因不是外界的危险事物,而是意识到自己本能冲动有可能导致某种危险。这就是说焦虑的来源在于潜意识的本我 (id)。神经症性焦虑通常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一种飘浮着的、一般性的疑虑,总是担心随时都会遇上不幸的事,因而天天提心吊胆;二是表现为对某种事物的恐怖,如恐猫症、恐人症、恐高症等,这种恐惧感与现实不匹配,换言之,焦虑者极大地夸大了他们所恐惧的事物的危险程度;三是作为一种共病现象出现在其他心理障碍之中,如癔症、抑郁症、强迫症患者等都有神经症性焦虑的症状。
3.道德性焦虑:是指一个人因为担心自己的行为有背社会规则与道德而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它通常表现为羞耻感和自罪感。其产生的原因是自我意识到有来自良心的危险。人们害怕因为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不符合自我理想的标准而受到良心的惩罚。同神经症性焦虑一样,危险不在于外部世界。道德性焦虑是对超我 (superego)的恐惧。
(二)精神病学家、哲学家罗洛·梅(1953)把焦虑分作:
1.正常焦虑:“这种焦虑与某种情境中的现实威胁彼此相称。在火灾里,在战场上,在关键性的考试中,任何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感觉焦虑,如果不这样反倒是不现实的。”
2.神经症性焦虑:“是一种与实际危险不相称,而是起源于自己内心中无意识冲突的焦虑。”
(三)心理学家Spielbeger (1966)根据焦虑情绪波及面的大小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又提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的划分:
1.状态焦虑:指一种偶然发生的,持续时间较短,表现较为强烈,伴有明显躯体反应的焦虑状态,如考试焦虑、公众发言焦虑。
2.特质焦虑:指一种相对稳定、经常出现、无明显躯体表现的焦虑倾向,它作为一种人格特点而具有个别差异。这种焦虑是从幼年时期开始逐渐形成的一种人格特性,这种人自幼显示出焦虑倾向,且持续终生。
1977 年Spielberger编制了焦虑状态/特性问卷(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1983年并进行了修订,具有效度高、简便、易于分析的特点,该量表是自评量表,既可反映当前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又能反映被试一贯的焦虑特性。
(四)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了一种焦虑概念——存在焦虑,后来为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所引用,因而是一个有哲学背景的心理学术语。
存在焦虑是指一种缺乏生活目标和方向,感觉不到幸福,不知道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何在,内心充满混乱、恼怒、焦灼、担心、孤独并伴有一些躯体不适反应的焦虑状态。存在焦虑导致人与人之间疏远以及人对自己的背离。存在焦虑给人造成的最大困扰是:缺乏幸福感与价值感。这就从根本上抽去了生命存在的意义,使人生变成一场徒劳无益的长途跋涉。
五、不同心理学派对焦虑产生的解释
谈到焦虑的发生问题,主要是指过度焦虑和病态焦虑,因为正常焦虑是人所不能缺少的适应工具之一。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对过度或病态焦虑产生有不同的解释。
(一)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焦虑是内心冲突的产物。要了解弗洛伊德的焦虑成因观,就不能不从他的人格结构学说人手。弗洛伊德在其研究中发现,人格可以分作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指人格中原始的非理性的冲动和本能,如性本能和攻击本能或者生本能和死本能。“本我”代表着不肯驯服的激情,弗洛伊德喻之为“一大锅沸腾汹涌的兴奋”。本我没有价值、善恶与道德观,它的惟一目的就是力求发泄种种本能冲动,这些冲动构成了基本的心理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里比多” (libido)。本我信奉快乐原则,像一个任性极了的孩子。可以想象,如果人人都按本我行事,这个世界就很难延续下去。事实是,社会不会容忍放任“本我”的人,于是,在人格中就慢慢产生了一个懂得约束自己的另一个我——自我。
自我:是人格中理智而又现实的部分,它产生于本我。它的三重功能是:应付外界的现实,感受并满足本我的需要,同时接受超我(道德良知)的监督。自我按现实原则行事,像一个成熟的中年人。
超我:是指人格中的良知部分,它超越生存需要,渴望追求完美。超我得之于父母、老师等社会影响。父母、老师以自己的超我为模型教奋儿童;使之逐渐形成好、坏、善、恶的观念。超我按道德原则行事,像一个铁面无私的老法官。
弗洛伊德在谈到本我、自我、超我以及与现实的关系时,以自我为主,将三者比喻为“一仆三主”的关系:自我需同时侍奉三个主人并须尽力协调三者间的关系,由于此三主(本我、超我、现实)的要求常常发生分歧甚至冲突,以至于使夹在中间的自我常常感到苦不堪言。外界现实的严酷自不必说,谁不守游戏规则都会被罚出场或说被逐出正常的社会生活。
超我的严格与执著也同样难以满足,不论本我或外界给自我出了多大的难题,超我都要求自我按原则行事,否则它就会惩罚自我,让自我产生自罪感。本我的任性更难驾驭,它的强大与冲动性,给自我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就这样,自我受本我的推动,受超我的苛求,受外界的挫折,举步维艰。为了保护个体不被损害,自我努力调解本我和现实以及超我的关系,力求使本我能以社会所认可、超我所允许的方式获得满足。这其中的艰辛,怎不让自我充满令人不安的焦灼感?这就是经典精神分析学派的焦虑成因观。
(二)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焦虑是学习中得来的。一种刺激或情境引起焦虑和恐惧体验后,日后类似刺激或情境出现时将再次激起焦虑和恐惧反应,伴随相应的生理、生化改变。例如,“一日被蛇咬,十年伯草蝇”,就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
按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个体的任何习惯,不论是适应性的还是非适应性的习惯,都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焦虑也一样。人不仅通过直接的亲身经历感受到焦虑,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别人(社会学习)而学会焦虑。
(三)认知学派
近 20多年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提出了焦虑的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对事件的认知评价是焦虑发生的中介,同身体或心理社会危险有关的认知评价能自动地激活人的“焦虑程序”。如果人们对危险作出过度估计,焦虑反应与客观情境不相称,则将形成病理性焦虑反应。对焦虑时心身症状的错误理解、警觉过度、重复检查、回避行为、应对失败又能加强危险的认知评价,加剧焦虑程度,形成恶性循环。人们之所以产生对“危险”的过度评价,还有其深层的原因,即在于早年经验形成的功能失调性假设或因式(underlying dysfunctional assumptions,or schemas),使人们倾向于以功能失调的方式过度消极地评价内外信息,形成以“危险”为主题的负性自动想法,从而激活“焦虑程序”。 Spielberger对焦虑的研究得出以下四点结论:(1)焦虑的刺激既有外部刺激,也有个体内部变化线索。(2)危险为主题的认知启动焦虑程序。(3)个体感觉和认知的反馈,驱动个体去应对或回避,回避往往维持着认知曲解。(4)改变个体的认知评价,对焦虑有效。
故用这个观点看焦虑的形成,就会发现,一个人所以会对某件事产生过度焦虑,是由于他的认知障碍——即对事件做了错误的认识和判断。故不是事件引起焦虑,而是人对事件的消极解释或者看法引起了焦虑。
(四)人本主义治疗观
人本主义学派认为,焦虑是缺乏关爱导致的。如果用心理治疗中的“人本主义治疗观”去解释焦虑产生的原因,那么像过度或病态焦虑这类的情绪状态,一定与幼时缺乏关爱有关。
人本主义治疗观的代表人物之一罗杰斯提出,一个人在其成长中,如果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无条件的、积极的关注与指导,他就能产生自我和谐的积极的“自我关注”,在日后的生活中,他就能较为健康地发展。而那些自幼得不到积极关注或只得到“有条件”积极关注(即只有当孩子不论对错完全服从父母时才能得到父母的关心) 的孩子,渐渐就会产生自我不和谐,即对自己产生怀疑,并用别人的价值观来评判自我,会变得自卑、胆怯,如果在日后的生活中仍然不顺利并遇到什么事件,就会使他的自我不和谐加剧,使他感受威胁、焦虑、混乱和不适应,严重的,就会发展为过度的或病态的焦虑。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马斯洛,则从人的需要及其满足的角度谈病态焦虑等心理疾病的成因。马斯洛假设,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它们按照不同层次排列成一个等级,在这个等级层次中,强度与等级恰成反比:层次越低,强度越大,层次越高,强度超弱。一般说来,人是递次满足自己的需要的。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以下几种:①生理需要:指人对食物、水、空气、睡眠和性的需要等。它们的满足对于生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它们是所有需要中最强有力的。② 安全需要:指人对秩序、常规、安全、稳定以及确定性的需要。③归属与爱的需要:即归属于某个群体以及爱与被爱的需要。④尊严的需要:包括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和自己对自己的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一种实现自身潜在能力的内在动力。马斯洛把人的前4种需要总称作缺失性需要,而自我实现需要则是成长需要或者说存在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的缺失性需要得到满足就可以避免心理疾病;而人的缺失性需要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就有可能使人产生心理疾病。人因前4种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焦虑是正常的。但正常与不正常本是一个连续谱,如果一个人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那么其正常焦虑就有可能过度并进而转化为病态焦虑。
人的成长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如果得到满足就能实现健康人格,但如果成长需要受挫,则会使人处于“超病理状态”即一种无形的不适状态,使人感觉无聊、消沉、绝望、坐立不安、烦躁,但却又无法指出使自己不适的具体原因,在此“超病理状态”中,焦虑是其最典型的症状。
(五)有关存在意义的困扰导致焦虑
“存在心理治疗观”的倡导人之一罗洛·梅认为,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就进入了自中世纪结束以来最深感焦虑的时代,战争、核武器、经济动荡以及价值观的崩塌,是人产生存在焦虑的外在因素,而空虚、无聊、孤独、因惑,不知自己是谁,不知自己该往何处去,则成为产生存在焦虑的内在因素。
人都有追寻生命意义的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受挫,就会使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不知道该怎样活,人在生命进化过程中积淀起来的价值感和人的自我就会感觉受到威胁,如果又缺乏建设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他就很可能陷入存在焦虑之中。